学院新闻
联系我们

陈承院长做客《走进中国商学院》系列访谈栏目,深度解读长江大学MBA“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02 15:08:29阅读次数:

     

长江大学MBA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三位一体的系统化、体系化战略格局,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的难题。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陈承


荆楚潮头,百湖叠翠,长江浩荡处,崛起时代新声。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根植时代沃土,以“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破局生长,将滔滔江魂注入商科教育,不断淬炼兼具实战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商业精英。

近日,新华网、专业学位网联合专访了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承教授。陈教授深度分享了学院如何依托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培养“懂产业、通技术、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奔涌的时代潮头书写商学教育的长江篇章。




·历史溯源与办学定位


Q: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特色。

陈承:长江大学成立于2003年,由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和湖北省职工医学院四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后的长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工学、农学、理工科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除哲学和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明确了全新的办学定位,聚焦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两大安全领域,关注教育和医疗两大民生问题,积极融入“长江大保护”和“双碳”两大国家战略。学校的学科特色紧紧围绕这六个方面展开,致力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学校依托传统行业优势,特别是在石油领域,原江汉石油学院为石油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石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重点发力一流学科建设,力求在石油领域实现突破,不断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成立了工业经济教研室,挂靠在开发系下,主要目的是提升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管理层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1988年,学校成立了会计系,随后发展为经济管理系。早期,学院与行业的结合非常紧密,学科交叉融合做得非常好。然而,随着经济管理专业的不断壮大,学院与石油工科的联系逐渐减弱。近年来,学院意识到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始重新调整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


·地域与行业双驱动:课程特色与学科优势


Q: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形成独特的课程设置和学科优势?

陈承:当前的MBA教育以及商科学生培养,不断鼓励着我们寻求差异化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地域优势与特色。就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而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立足区域。学校所处的位置是湖北江汉平原,因此我们始终以推动江汉平原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商科管理人才,通过江汉平原进而将影响力辐射至湖北全省,乃至全国。

其二,立足行业。学院尤其关注能源产业,石油作为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条极长,辐射面极为广泛。因此,学院期望立足这一行业,为石油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深耕荆楚文化:家国情怀与行业实践并重


Q: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什么?

陈承: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刚才提到学院始终围绕两大核心:立足于区域、立足于行业。具体而言,学校通过聚焦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特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特定的区域经济问题的经营管理能力与知识结构。同时,学院高度关注行业技术变革对经济管理领域的影响,以此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

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学校从国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观战略高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具体方向:以“双聚焦”为抓手,即聚焦区域和聚焦行业、产业,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文化底蕴、企业家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与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深度挖掘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文化优势,并将其融入育人全链条。荆州作为学院办学所在地,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底蕴深厚的三国文化,在《三国演义》中,共有72回提及荆州。也包括传承悠久的楚文化,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楚文化有着“敢为人先、筚路蓝缕、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与“包容开放、敢闯敢拼”的特质。同时,长江大学地处长江之地,因长江得名,亦受其文化滋养。因此,学校在发展中也在不断传承长江文化的包容、开放、创新精神,将其融入课程建设,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培养时代人才。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


Q: 学院有哪些培养计划来支持MBA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承:在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长江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三位一体的系统化、体系化战略格局,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的难题。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学院提出了“经管+”理念,以此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例如“经管+石油”模式,依托学校石油学科优势,推动经济管理学科与石油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融合性科学研究。同时,学院不断开发“经管+人文”的特色课程,通过整合荆州历史文化资源,并联合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开设《楚文化与经营管理智慧》课程,从楚文化中提炼管理思想,形成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管理学理论的独特性教学内容,备受学生欢迎。

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学院立足区域发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践一线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成果引入课堂进行探讨与交流,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江汉平原为例,当地劳务品牌发展成效显著。近期,学院与地方签订了劳务品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研究院,旨在搭建一个教师、学生与劳务品牌企业深度融合的优质平台。此外,在与产业对接的过程中,学院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学院围绕低碳经济管理展开布局,特别是针对碳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了一系列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前沿知识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在科教融合方面,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教案与教材。同时,也鼓励教师依托区域和行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开发,并将这些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以及科教融合,长江大学MBA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效。一方面,人才培养体系得以持续更新与优化;另一方面,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招生方面,凭借区域和行业背景优势,近几年项目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招生人数大致保持在100至110人。其中,来自区域层面的生源约占 60%,石油行业的生源约占 40%。

在培养质量上,由于课程开发紧密关注新式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当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师资队伍也得到了有效培养,教师将课堂与实际紧密相连,加深了对产业、区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了教育质量。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众多来自实务界的产业导师担任研究生导师,深入课堂教学。部分课程由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授课,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在国际化方面,学院也在进行积极尝试,与一些有国际化出海经历的石油企业展开合作,期望他们能将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以讲座、指导学生论文等方式引入学院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搭建与成果转化


Q: 在产教融合方面,长江大学MBA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陈承:首先是“搭平台”。从学院层面来看,我们每年都会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对接工作,尤其是与发改委、经信局等部门。这些部门与企业联系紧密,企业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诸多问题,都会汇集到这些部门。在充分了解这些需求后,学院会组织教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带领教师围绕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衍生出的经济管理问题,深入实践开展调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自身投身实践,还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此外,学院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与经济发展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行业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这些产教融合的举措,一方面,学院提升了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研究成果,已被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纳,切实发挥了实际效用。


(转载自 MBAChina网《专访陈承院长|长江大学MBA“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践 ,以上专访同时被搜狐、腾讯、今日头条、网易、一点资讯等多家媒体转载)